城市的喧嚣中,一辆电瓶车穿梭不停,车座下,27岁外卖骑手小李(化名)的故事,却鲜为人知。他腰间垫着尿不湿,座椅下藏着几罐营养液,这并非出于刻意,而是无奈之举。九年的克罗恩病,将他原本充满了许多活力的青春,变成了与疾病和贫困的漫长抗争。
克罗恩病,这种被称为“肠道癌症”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如同一个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着小李。九年前确诊以来,免疫系统对自身消化系统的攻击,导致他饱受腹泻、腹痛的折磨,日渐消瘦,生活品质极度下降。如今,他每天只能依靠廉价的营养液和馒头维持基本营养,而尿不湿,则成为他守护最后尊严的屏障。
每一单外卖的配送,对小李来说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与病痛的拉锯战。剧烈的腹痛随时有可能发作,他不得不频繁寻找公厕,这使得原本就紧张的送餐时间更加捉襟见肘。“收入?说多了都是泪啊……” 他无奈地叹息,言语中透露出生活的艰辛。微薄的收入,是他对抗病魔、维持生计的唯一希望。
九年来,巨额的医疗费用已超过40万元,这笔天文数字如同大山般压得他喘不过气。家庭的经济情况早已不堪重负,面对高昂的医药费,任何援助都显得杯水车薪。克罗恩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药物医治,包括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旨在控制炎症和免疫反应;但对于一些患者,药物医治无效时,在大多数情况下要进行手术切除受损的肠道部分。然而,这些治疗方法疗效有限,且无法根治,尤其生物制剂等新型药物虽然效果较好,但高昂的费用更是雪上加霜,让小李这样的普普通通的家庭难以承受。
克罗恩病,这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可能在人体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发作,从口腔到肛门,任何一段消化道都可能受累。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严重时还会伴有肠道出血、发热、关节痛等并发症。医学界认为,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和外因,如吸烟、不良饮食上的习惯和精神压力等,都可能是导致克罗恩病的因素。青壮年是该病的高发人群,一旦确诊,患者就一定要做好与疾病长期抗争的准备。
小李的困境并非个例。截至2025年7月,仅厦门一地就有大量的灵活就业人员,约占全省三分之一。 他们面临着医保参保的难题。国家为新业态从业人员提供了职工医保和灵活就业人员医保两条路径。职工医保享受与在职职工同等医保待遇,报销比例高(厦门达90%以上),但每月缴费约342元;灵活就业人员医保年缴400元,国家补助670元,但报销比例相比来说较低。对月收入仅两三千元的小李来说,即使是优惠后的职工医保,每月三百多元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尽管厦门等地已全面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医保的户籍限制,并推出失业即参保、停保即预警、就医码直结等一系列措施,但要让这些政策真正惠及每一个像小李这样的外卖骑手,还需要更多努力。
外卖箱里装着的不只是食物,还有这个时代许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辛酸与无奈。当同龄人享受生活、规划未来时,小李却挣扎在温饱线上,每日都在为下一瓶营养液的费用奔波。尿不湿下,是这个年轻人强忍病痛、默默坚守的尊严与希望。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关注那些在城市边缘默默付出的身影,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这不仅仅是小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拷问。我们该如何为这些“小李”们撑起一片更广阔的蓝天? 行动,不能停止。